ayx爱游戏体育APP下载:柳工厉害了!
谁会想到,60多年前,借“愚公移山”之意,取名为“移山”的中国第一台推土机,曾在广西中部的一家地方国企柳工生产过。这家1958年从上海搬迁到柳州的老国企,由此扬名全国。
斗转星移,风雨兼程。柳工人以愚公移山精神创造中国装备制造业一个又一个奇迹:广西及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第一台铰接式装载机、世界首台高原型轮式装载机;第一台商用5G智能遥控装载机、首台20吨级纯电动挖掘机诞生于此;率先行业首发无人驾驶设备,首台电动装载机销往海外。
2021年4月26日,习来到柳工考察,对柳工的探索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亲切的关怀,殷殷的嘱托,坚定了柳工锚定更高目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念。
迎着初春的阳光,我们深入柳工采访,看它如何咬钉嚼铁、爬坡过坎,如何不断移除制约公司发展的技术瓶颈、转型压力、市场挑战、人才短板、制度束缚等一座座“大山”,在坚守初心、砥砺奋进中,闯出装备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之路。
密闭下的柳工全球研发实验中心半消声实验室,静得可听到心跳声,只有25分贝。深夜,户外声音也不会低于40分贝。车在高速行驶时,车内风噪声音接近70分贝。
70分贝,正是柳工电动装载机驾驶室的声音值,比最严苛的欧盟标准还要低10%。
就在这个实验室,习站在电动装载机前,详细地询问产品研制以及实验室对外开放等情况。
能引来的目光,不仅因为这里有先进的实验技术,率先开展了工程机械声品质研究,率先推出了大型商用电动化装载机消音系统,更因为这里是柳工科学技术创新的缩影。
柳工创业初期,别说创新,就是拿一个现成的机器测绘再仿造,都需要技术人员花费大力气。抄都抄不好,学也学不全,可以形容柳工起步时的尴尬。
1986年,在原机械工业部牵头下,包括柳工在内的十几家企业,联合引进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的技术。
过往的经历,不断敲打着柳工人的自尊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讨是讨不来的,一定要靠自己研发,一定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的柳工,核心零部件体系已在全价值链过程中成型,并实现了独立自主可控,其核心传动零部件也在柳州完成研发和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掌控。
在柳工全球研发中心的展览室墙上,排列着17家集团企业的大名、成立年月及核心产品的名字,时间坐标是1998年。
如今,这一些企业或破产,或重组,或被兼并,只有其中2家,不仅屹立不倒,反而在市场之间的竞争压力巨大的工程机械行业,活得有声有色。
10多年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经历巨变,包括卡特、小松等外资品牌在内,几乎所有工程机械企业都面临市场急剧下滑考验。柳工也不例外。
2014年,因为经营困难,成立5年多的柳工全资子公司天津柳工机械有限公司宣告注销。2015年,因为产业配套等原因,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工厂被迫关闭,公司主要营业业务转移至山东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柳工及时作出调整止损,通过迁移、整合、关闭等手段,对此前的“摊大饼式”的布局进行收缩和优化,为下一步发展积蓄新动能。
“人民要说明,我们就造什么。”这句话在柳州市工业口很流行。柳工的注意力对准了“人民需要的机械”甘蔗收获机。
广西是我国的产糖大省区。2008年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长期维持在1300万亩以上。不过,甜蜜事业背后,是较低的生产效率:人工一天只能收一亩甘蔗。
柳工农机总经理唐永治介绍说:“我们的甘蔗收获机,一天收获量相当于500个人的工作量,机收价格约120元/吨,比人工砍收节约70元/吨。”
人民需要就是市场需要。柳工凭借着工程机械制造领域多年技术优势,凭借着深植于柳州工业基础的产业链优势,更好服务农业现代化。
正如柳州市委书记吴炜所言:发扬务实作风是柳州工业不断突破自我、与时俱进的有力保障。柳州将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20年前,当柳工做出国际化决定时,并不知道路在哪,从无到有的困难并不亚于建厂初期的风餐露宿、披荆斩棘。
那时,柳工很多高管从未出过国门,拿着世界地图找市场,成了柳工早期国际化的写照。
2003年春,一群柳工人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地处北非西北部的摩洛哥。几番周折,一行人找到了一家合作数年但从未谋面的企业Mecomar公司。公司创始人把他们引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上。
在现场,一家有名的公司的设备停在一旁维修,而柳工的装载机却在轰鸣声中干活。这一幕令身处异乡的柳工人产生了别样的感受:我们的设备并不比别人差。这不正是出海的好机会吗?
北非探路,坚定了柳工国际化信心。以北非为第一站,柳工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国际化征程。
“经过20年海外布局,柳工相继完成国际营销、国际制造和国际并购三级跳,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标杆企业之一。”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吴培国说。
目前,柳工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近30%。但对比日本小松80%以上、美国卡特彼勒60%以上的海外业务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柳工已具备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加强国际化运营能力,推进全价值链全球化运营,瞄准高端市场,对接“一带一路”,加快海外本地化发展,柳工国际化还将翻开新篇章。
如果说体制机制束缚是阻碍柳工跨越前行的“山”,那么移“山”的首先是一群领头人。
2020年12月,跟随柳工混改步伐,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和另外4人一起辞去柳工集团高管职务,也辞去了相应的行政职级。这4人中,年纪最大的58岁,可完全等着退休,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但为了混改,为了企业长青,他们豁出去了。
引入有资本实力的合作伙伴,调整产品和市场结构,把新业务做大,对柳工来说迫在眉睫。
然而,柳工作为广西国资委一级监管企业,在资产负债率、股权结构、财务结构、人才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还有较多不足,在引入投资者方面有不少障碍。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经营者的身份一会儿是企业家,一会又是领导干部,投资者难免担心,把钱投给你,将来你走了,企业搞不好找谁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一级巡视员高旭说。
企业高管自己也感觉很别扭。“柳工集团是1993年上市之后拆分成立的。我们有些高管两边兼职,他早上可能去集团,面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下午又到股份公司,面对的是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黄华琳说。
从2014年到2020年,柳工用6年长跑,完成了资产整合、清产核资、审计评估、投资者招募和谈判、员工持股计划、集团高管市场化、集团新管理架构设计以及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等一系列前期工作。混改引资也形成了柳工有限公司新的股权结构,实现了股东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和资本联盟,将深度变革柳工的体制和机制,为柳工赋予新的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柳州市长张壮说。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柳工人清醒地认识到,攻克重重险阻,柳工还要以雷霆万钧之力移除更大的“险山”。
高层次人才难引进、难培养、难留住,是柳工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直接制约着科学技术创新的脚步。
为此,柳工在海内外广揽行业精英、国际企业翘楚,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化“新柳工人”。
“受区域条件、行业内人才争夺战影响,高端技术人才、领军型人才短缺的状况还将持续。”柳工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也在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努力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除了人才,在大型设备动力、传动、液压、电子控制等零部件系统上,行业还存在短板。”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业务部副总经理蒋拓对记者说。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柳工正在加快步伐。今年1月10日,柳工智能国际工业园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在工业园中,关键零部件园区颇为引人注目。柳工这一布局,意在突破、发展一批自主掌控的零部件产业,引进、带动发展一批关键零部件产业,促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
技术的短板需要创新来弥补,品牌的壮大还得放到市场熔炉中锤炼。业内人士认为,与国际一流大品牌相比,出海的柳工在品牌运营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为做好品牌布局,近年来,柳工探索建立稳定的品牌形象,注重本地化建设,在发展经销商和合作伙伴的同时,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品牌推广。
困难与希望相伴,挑战与机遇并存。久经考验的柳工,再一次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点。
勇立移山志,力破万重关。正是基于对制造业的坚守,对产业报国的坚信,对企业战略的坚持,柳工拥有了与市场共舞的力量。在一代代接续奋斗中,改革者正以“移山”的精神,迎接柳工下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谁会想到,60多年前,借“愚公移山”之意,取名为“移山”的中国第一台推土机,曾在广西中部的一家地方国企柳工生产过。这家1958年从上海搬迁到柳州的老国企,由此扬名全国。
斗转星移,风雨兼程。柳工人以愚公移山精神创造中国装备制造业一个又一个奇迹:广西及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第一台铰接式装载机、世界首台高原型轮式装载机;第一台商用5G智能遥控装载机、首台20吨级纯电动挖掘机诞生于此;率先行业首发无人驾驶设备,首台电动装载机销往海外。
2021年4月26日,习来到柳工考察,对柳工的探索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亲切的关怀,殷殷的嘱托,坚定了柳工锚定更高目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念。
迎着初春的阳光,我们深入柳工采访,看它如何咬钉嚼铁、爬坡过坎,如何不断移除制约公司发展的技术瓶颈、转型压力、市场挑战、人才短板、制度束缚等一座座“大山”,在坚守初心、砥砺奋进中,闯出装备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之路。
密闭下的柳工全球研发实验中心半消声实验室,静得可听到心跳声,只有25分贝。深夜,户外声音也不会低于40分贝。车在高速行驶时,车内风噪声音接近70分贝。
70分贝,正是柳工电动装载机驾驶室的声音值,比最严苛的欧盟标准还要低10%。
就在这个实验室,习站在电动装载机前,详细地询问产品研制以及实验室对外开放等情况。
能引来的目光,不仅因为这里有先进的实验技术,率先开展了工程机械声品质研究,率先推出了大型商用电动化装载机消音系统,更因为这里是柳工科学技术创新的缩影。
柳工创业初期,别说创新,就是拿一个现成的机器测绘再仿造,都需要技术人员花费大力气。抄都抄不好,学也学不全,可以形容柳工起步时的尴尬。
1986年,在原机械工业部牵头下,包括柳工在内的十几家企业,联合引进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的技术。
过往的经历,不断敲打着柳工人的自尊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讨是讨不来的,一定要靠自己研发,一定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的柳工,核心零部件体系已在全价值链过程中成型,并实现了独立自主可控,其核心传动零部件也在柳州完成研发和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掌控。
在柳工全球研发中心的展览室墙上,排列着17家集团企业的大名、成立年月及核心产品的名字,时间坐标是1998年。
如今,这一些企业或破产,或重组,或被兼并,只有其中2家,不仅屹立不倒,反而在市场之间的竞争压力巨大的工程机械行业,活得有声有色。
10多年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经历巨变,包括卡特、小松等外资品牌在内,几乎所有工程机械企业都面临市场急剧下滑考验。柳工也不例外。
2014年,因为经营困难,成立5年多的柳工全资子公司天津柳工机械有限公司宣告注销。2015年,因为产业配套等原因,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工厂被迫关闭,公司主要营业业务转移至山东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柳工及时作出调整止损,通过迁移、整合、关闭等手段,对此前的“摊大饼式”的布局进行收缩和优化,为下一步发展积蓄新动能。
“人民要说明,我们就造什么。”这句话在柳州市工业口很流行。柳工的注意力对准了“人民需要的机械”甘蔗收获机。
广西是我国的产糖大省区。2008年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长期维持在1300万亩以上。不过,甜蜜事业背后,是较低的生产效率:人工一天只能收一亩甘蔗。
柳工农机总经理唐永治介绍说:“我们的甘蔗收获机,一天收获量相当于500个人的工作量,机收价格约120元/吨,比人工砍收节约70元/吨。”
人民需要就是市场需要。柳工凭借着工程机械制造领域多年技术优势,凭借着深植于柳州工业基础的产业链优势,更好服务农业现代化。
正如柳州市委书记吴炜所言:发扬务实作风是柳州工业不断突破自我、与时俱进的有力保障。柳州将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20年前,当柳工做出国际化决定时,并不知道路在哪,从无到有的困难并不亚于建厂初期的风餐露宿、披荆斩棘。
那时,柳工很多高管从未出过国门,拿着世界地图找市场,成了柳工早期国际化的写照。
2003年春,一群柳工人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地处北非西北部的摩洛哥。几番周折,一行人找到了一家合作数年但从未谋面的企业Mecomar公司。公司创始人把他们引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上。
在现场,一家有名的公司的设备停在一旁维修,而柳工的装载机却在轰鸣声中干活。这一幕令身处异乡的柳工人产生了别样的感受:我们的设备并不比别人差。这不正是出海的好机会吗?
北非探路,坚定了柳工国际化信心。以北非为第一站,柳工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国际化征程。
“经过20年海外布局,柳工相继完成国际营销、国际制造和国际并购三级跳,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标杆企业之一。”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吴培国说。
目前,柳工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近30%。但对比日本小松80%以上、美国卡特彼勒60%以上的海外业务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柳工已具备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加强国际化运营能力,推进全价值链全球化运营,瞄准高端市场,对接“一带一路”,加快海外本地化发展,柳工国际化还将翻开新篇章。
如果说体制机制束缚是阻碍柳工跨越前行的“山”,那么移“山”的首先是一群领头人。
2020年12月,跟随柳工混改步伐,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和另外4人一起辞去柳工集团高管职务,也辞去了相应的行政职级。这4人中,年纪最大的58岁,可完全等着退休,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但为了混改,为了企业长青,他们豁出去了。
引入有资本实力的合作伙伴,调整产品和市场结构,把新业务做大,对柳工来说迫在眉睫。
然而,柳工作为广西国资委一级监管企业,在资产负债率、股权结构、财务结构、人才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还有较多不足,在引入投资者方面有不少障碍。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经营者的身份一会儿是企业家,一会又是领导干部,投资者难免担心,把钱投给你,将来你走了,企业搞不好找谁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一级巡视员高旭说。
企业高管自己也感觉很别扭。“柳工集团是1993年上市之后拆分成立的。我们有些高管两边兼职,他早上可能去集团,面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下午又到股份公司,面对的是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黄华琳说。
从2014年到2020年,柳工用6年长跑,完成了资产整合、清产核资、审计评估、投资者招募和谈判、员工持股计划、集团高管市场化、集团新管理架构设计以及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等一系列前期工作。混改引资也形成了柳工有限公司新的股权结构,实现了股东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和资本联盟,将深度变革柳工的体制和机制,为柳工赋予新的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柳州市长张壮说。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柳工人清醒地认识到,攻克重重险阻,柳工还要以雷霆万钧之力移除更大的“险山”。
高层次人才难引进、难培养、难留住,是柳工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直接制约着科学技术创新的脚步。
为此,柳工在海内外广揽行业精英、国际企业翘楚,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化“新柳工人”。
“受区域条件、行业内人才争夺战影响,高端技术人才、领军型人才短缺的状况还将持续。”柳工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也在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努力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除了人才,在大型设备动力、传动、液压、电子控制等零部件系统上,行业还存在短板。”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业务部副总经理蒋拓对记者说。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柳工正在加快步伐。今年1月10日,柳工智能国际工业园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在工业园中,关键零部件园区颇为引人注目。柳工这一布局,意在突破、发展一批自主掌控的零部件产业,引进、带动发展一批关键零部件产业,促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
技术的短板需要创新来弥补,品牌的壮大还得放到市场熔炉中锤炼。业内人士认为,与国际一流大品牌相比,出海的柳工在品牌运营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为做好品牌布局,近年来,柳工探索建立稳定的品牌形象,注重本地化建设,在发展经销商和合作伙伴的同时,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品牌推广。
困难与希望相伴,挑战与机遇并存。久经考验的柳工,再一次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点。
勇立移山志,力破万重关。正是基于对制造业的坚守,对产业报国的坚信,对企业战略的坚持,柳工拥有了与市场共舞的力量。在一代代接续奋斗中,改革者正以“移山”的精神,迎接柳工下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