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x爱游戏体育APP下载:GE FUJI AF-300G11
记者:近年来,欧美国家纷纷拿出产业振兴计划,美国推出“再工业化”,德国高举“工业4.0”,日本要求“产业回流”。在您看来,制造业缘何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为何要提出这一纲领?
黄阳华:依照我们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策略和对策的跟踪研究,发达国家近年来重视制造业既有痛定思痛的因素,也有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战略性部署的考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深刻反思危机爆发的根源,也对比产业体系不同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迥异表现,重新认识了实体经济对于一国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稳定的重要意义。其中,备受推崇的便是德国。德国依托强劲的实体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稳健表现可谓“一枝独秀”,不仅是欧元区国家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坚力量,而且成为美、英等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灵感来源”。反思最深刻的应该是美国,对美国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大量的评估和研究,发现将制造业转移至低成本国家后,发达国家专注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这些所谓的价值链高端环节是不可持续的。因没有制造业,大量的研发没有载体,科学、技术、产业化、商业化各环节脱机,研发成果难以本土转化。
换言之,产业链破碎不利于创新链的发展。长此以往,创新经济和服务业升级都将是无本之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可能陷于停滞。更危险的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当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席卷而来时,发达国家可能会丧失把握新工业革命的能力。这不是危言耸听,工业革命和大国兴衰史上多次出现过这种案例。
我想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同样也会受到这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不同的是,中国制造业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一定的差距,虽然已确定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但是产业体系、技术结构、市场结构和地区结构还有很多不均衡之处。所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既要顺应未来全球工业化的大趋势,又要立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中国制造2025》是有重大意义的。
记者:据您了解,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呈现何种态势?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在您看来,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优势和挑战在哪里?
黄阳华:确实,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这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基本判断。从当前中国工业的运作情况看,这两年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较为困难,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还有很多的优势和潜力的,体现在如下几个维度。首先,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即便是按照分类最细的产品分类,除了极少数产品中国不能生产,绝大部分产品中国都能生产。其次,大部分的制造业行业都具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中国制造成本上升已经弱化了我国的竞争优势,但是决定国际竞争力不仅仅是绝对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而是要同时考虑生产效率。我国大部分产品还是存在竞争力的。此外,我国制造业积累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加以充分的利用,对我国制造业的提升潜力较大。再次,我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优势。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2013年中国的总需求已超越欧盟、美国的50%,是日本和德国的1.77倍和2.56倍,最后,我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关键点上可以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当然,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的提升难度大,两化融合没有成熟的促进模式,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制造业创业活力不足,制造业人才储备不足等。记者:在《中国制造2025》里,政府描述的突围路径是这样的:以创新为核心,在推进工业信息化的同时提升基础工业能力……在您看来,《中国制造2025》这一纲领将给制造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对于推动我们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您有何对策性建议?
黄阳华:前面我已经说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大亮点。如果制约中国制造业的“卡脖子”问题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突破,那么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将会有显着的提升,也会为今后迎接新一轮产业变革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甚至在某些领域引领全球产业变革。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明确了中国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对制造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还需要将纲领性文件进一步细化,更重要的是强化落实。
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我想有至少三点需要在战略层面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营造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环境。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10%,远低于虚拟经济,这样的大环境会导致资本、人才和企业家精神等生产要素流出制造业。如果全社会没尊重制造业、敬畏制造、重视制造业人才的社会氛围,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目标将缺乏基础。
第二,制造强国不能局限于制造业本身,还要格外的重视制造业升级对国民经济体系升级的核心作用。因此,在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提高幸福水平的需要。
第三,格外的重视新型生产要素的积累。数据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这个判断基于制造业智能化趋势和发达国家的战略部署作出的。未来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于数据,除了要在硬件方面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还需要在数据要素方面提前布局。这又反过来“倒逼”我国要格外的重视制造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从最基本的层面夯实制造强国的基础。
记者:近年来,欧美国家纷纷拿出产业振兴计划,美国推出“再工业化”,德国高举“工业4.0”,日本要求“产业回流”。在您看来,制造业缘何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为何要提出这一纲领?
黄阳华:依照我们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策略和对策的跟踪研究,发达国家近年来重视制造业既有痛定思痛的因素,也有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战略性部署的考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深刻反思危机爆发的根源,也对比产业体系不同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迥异表现,重新认识了实体经济对于一国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稳定的重要意义。其中,备受推崇的便是德国。德国依托强劲的实体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稳健表现可谓“一枝独秀”,不仅是欧元区国家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坚力量,而且成为美、英等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灵感来源”。反思最深刻的应该是美国,对美国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大量的评估和研究,发现将制造业转移至低成本国家后,发达国家专注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这些所谓的价值链高端环节是不可持续的。因没有制造业,大量的研发没有载体,科学、技术、产业化、商业化各环节脱机,研发成果难以本土转化。
换言之,产业链破碎不利于创新链的发展。长此以往,创新经济和服务业升级都将是无本之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可能陷于停滞。更危险的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当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席卷而来时,发达国家可能会丧失把握新工业革命的能力。这不是危言耸听,工业革命和大国兴衰史上多次出现过这种案例。
我想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同样也会受到这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不同的是,中国制造业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一定的差距,虽然已确定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但是产业体系、技术结构、市场结构和地区结构还有很多不均衡之处。所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既要顺应未来全球工业化的大趋势,又要立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中国制造2025》是有重大意义的。
记者:据您了解,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呈现何种态势?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在您看来,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优势和挑战在哪里?
黄阳华:确实,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这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基本判断。从当前中国工业的运作情况看,这两年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较为困难,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还有很多的优势和潜力的,体现在如下几个维度。首先,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即便是按照分类最细的产品分类,除了极少数产品中国不能生产,绝大部分产品中国都能生产。其次,大部分的制造业行业都具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中国制造成本上升已经弱化了我国的竞争优势,但是决定国际竞争力不仅仅是绝对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而是要同时考虑生产效率。我国大部分产品还是存在竞争力的。此外,我国制造业积累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加以充分的利用,对我国制造业的提升潜力较大。再次,我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优势。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2013年中国的总需求已超越欧盟、美国的50%,是日本和德国的1.77倍和2.56倍,最后,我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关键点上可以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当然,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的提升难度大,两化融合没有成熟的促进模式,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制造业创业活力不足,制造业人才储备不足等。记者:在《中国制造2025》里,政府描述的突围路径是这样的:以创新为核心,在推进工业信息化的同时提升基础工业能力……在您看来,《中国制造2025》这一纲领将给制造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对于推动我们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您有何对策性建议?
黄阳华:前面我已经说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大亮点。如果制约中国制造业的“卡脖子”问题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突破,那么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将会有显着的提升,也会为今后迎接新一轮产业变革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甚至在某些领域引领全球产业变革。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明确了中国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对制造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还需要将纲领性文件进一步细化,更重要的是强化落实。
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我想有至少三点需要在战略层面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营造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环境。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10%,远低于虚拟经济,这样的大环境会导致资本、人才和企业家精神等生产要素流出制造业。如果全社会没尊重制造业、敬畏制造、重视制造业人才的社会氛围,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目标将缺乏基础。
第二,制造强国不能局限于制造业本身,还要格外的重视制造业升级对国民经济体系升级的核心作用。因此,在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提高幸福水平的需要。
第三,格外的重视新型生产要素的积累。数据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这个判断基于制造业智能化趋势和发达国家的战略部署作出的。未来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于数据,除了要在硬件方面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还需要在数据要素方面提前布局。这又反过来“倒逼”我国要格外的重视制造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从最基本的层面夯实制造强国的基础。